立秋時節,來自政府、高校、新聞媒體等領域的專家學者相聚在令人“象”往的彩云之南、美麗紅河,出席首屆大象國際傳播論壇,交流新做法、分享新經驗、探索新路徑、凝聚新共識,共同探討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云南聲音的有效方式,推動新形勢下中國國際傳播創新發展。
8月8日,首屆大象國際傳播論壇舉辦。新華網 趙益 攝
大象國際傳播論壇的舉辦,不僅是一場國際間的思想盛宴,也為紅河州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助力面向南亞東南亞區域性國際傳播中心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支撐和智力支持。與會期間,專家、學者和國際傳播工作者以開放的理念和創新的思維,為對外講好紅河故事、展示紅河形象、釋放紅河魅力出謀劃策。
腦力激蕩 探索紅河“好故事”的國際表達
2021年,一群“北上南歸”的云南亞洲象引發全球關注,云南大象已經成為國際社會了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和亮麗名片。作為象群流連忘返的“打卡”地、蝴蝶詩意棲居的桃花源,紅河州立足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相繼推出了COP15“北移亞洲象群”、金平縣蝴蝶谷“蝴蝶大爆發生態奇觀”等系列報道,創造了現象級國際傳播范例,讓紅河之美綻放世界。
“象”往紅河 胡艷輝 攝
“紅河擁有豐富的生態和文化資源,在國際傳播中有著先天的資源優勢?!痹谥袊鴤髅酱髮W傳播研究院院長李舒看來,生態元素在跨文化語境中易于接受,再加上紅河地處邊境的地緣優勢,自然形成了跨國對話的交流互動氛圍?!凹t河可以進一步整理、提煉這些資源背后的精神內核,以國際化的方式表達呈現,向世界講好紅河故事?!?/p>
這是6月9日在中國·紅河蝴蝶谷拍攝的蝴蝶 新華社記者胡超 攝
紅河與越南接壤,在文化交流方面一直保持著密切聯系,連續多年舉辦中越跨國春節聯歡晚會、中越中秋詩歌朗誦會、中越“兩國一賽道”國際自行車賽等活動,搭建起了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友誼橋梁。
“紅河‘三千四百年’的歷史文化名片是別人沒有的,也是無法替代的。這些地域性、民族性的故事,其實也具有了世界性?!蔽髂险ù髮W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院長李珮建議,想要講好“紅河故事”,就需要不斷強化紅河文化特征,通過加強對國際傳播的理論研究,掌握國際傳播規律,運用好自媒體、新媒體等形式多樣的傳播手段,與主流媒體形成合力,共同構建對外話語體系,不斷提升“紅河故事”的國際傳播效果。
獻智獻策 共謀紅河“好形象”的塑造路徑
“一路‘象’北的故事令世界動容,但我們也別忘了其他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生的精彩故事,我就非常喜歡紅河哈尼梯田的故事?!痹谑讓么笙髧H傳播論壇開幕式上,意大利國際傳播專家馬里奧·卡沃洛在視頻致辭中毫不吝嗇地表達了對紅河哈尼梯田的喜愛之情。他說:“走進世界文化遺產哈尼梯田核心區,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好與復雜的農耕體系在此完美融合,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之上,為人類和生態群落帶來福祉?!?/p>
夏季哈尼梯田——元陽老虎嘴梯田 胡艷輝 攝
哈尼梯田是紅河州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最佳案例之一,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循環生態系統,使其成為眾多動植物的良好棲息地。哈尼梯田的申遺成功,極大地提升了紅河在世界的知名度。
“紅河州要進一步利用好包括哈尼梯田在內的人文歷史和自然生態資源,圍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繼續發掘出更多的傳播優勢和傳播渠道?!北本┐髮W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程曼麗表示,開展面向南亞東南亞區域的國際傳播,紅河前景廣闊。在區域傳播中,紅河要繼續把“三千四百年”的亮麗名片打造好、利用好,讓“紅河故事”擁有更多含金量和附加值,充分展示好“云上梯田·夢想紅河”的城市形象。
釋放優勢 傳播紅河“好聲音”再添新窗口
紅河州位于云南省東南部,是云南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前沿門戶,對外優勢明顯。目前,紅河已成立紅河州融媒體中心、云南省媒體融合重點實驗室紅河州分中心,不斷探索對外交流和傳播的新路徑。在首屆大象國際傳播論壇開幕式上,云南省南亞東南亞區域國際傳播中心紅河分中心授牌成立,紅河對外傳播再添新窗口。
云南省南亞東南亞區域國際傳播中心紅河分中心牌匾 胡艷輝 攝
“在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區域國際傳播中心方面,紅河州和越南山水相連、人緣相親,這種地理上和人文上的相親相近,是實現與受眾有效連接的重要基礎和優勢所在?!痹颇洗髮W新聞學院院長廖圣清表示,紅河州在生態文明建設、民族團結和對外開放方面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績,把這些成績轉化為地區發展的內涵和體系,不僅可以豐富紅河國際傳播實踐,對于紅河州的城市形象塑造都會產生有效影響。廖圣清建議:“紅河州應該有針對性地做好國際傳播的頂層設計,構建戰略傳播體系,做好相關方面的規劃?!?/p>
“既要高屋建瓴,也要落地生根,更要開花結果?!鄙钲诖髮W外國語學院院長戴永紅表示,紅河要建設好南亞東南亞區域國際傳播中心,當務之急是充分發揮智庫作用,加快培養既有國際視野、又懂外語和新媒體管理運營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為面向南亞東南亞國際傳播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在本屆論壇上,與會嘉賓的思想火花不時碰撞,真知灼見不斷涌現。在采訪中,專家、學者緊貼紅河實際,提出了許多極具參考價值的建議和對策,為紅河探索國際傳播新經驗、新路徑留下無限的思考空間。